明水期的池塘與外界環(huán)境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并進行物質交換的,而封冰后的越冬池由于冰層的隔絕,與外界的聯(lián)系中斷,形成了一個完全封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本文從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角度,為你介紹一下越冬魚池的水體環(huán)境是怎樣的,供參考。
一、越冬魚池的物理環(huán)境
1、冰厚與有效水深封冰后,冰層不斷加厚,一般在1月中旬達到最大冰厚。注滿水的越冬池最低有效水深等于封冰時水深減去最大冰厚和滲漏深度。
2、水溫冰下水溫呈0℃-4℃,由上而下地垂直分布。一般表層水溫0.2℃-0.6℃,冰下水深20厘米處1℃-1.4℃.50厘米處2℃-3℃,100厘米處2.8℃-3.8℃.150厘米處3.6℃-3.9℃。
3、冰下水體都有一定的光照。一般明冰的透光率在30%-60%,烏冰的透光率在8%-12%,而冰面覆雪20-30厘米時,透光率僅為0.15%,冰面覆雷50厘米以上時,透光率近乎于。
4、底泥厚度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殘餌、糞便、細菌和蟲卵等,其分解需要大量的溶解氧并產(chǎn)生有毒有害物質,同時也是疾病發(fā)生的主要根源。
二、越冬魚池的化學環(huán)境
1、溶解氧
剛封冰時的基礎氧量多趨于飽和,一般在11-14毫克/升之間。封冰后,當浮游植物的產(chǎn)氧量大于水中的耗氧則溶氧量上升,反之,則溶氧量下降。
當冰下的溶氧量下降4毫克/升時應采取增氧措施。如果水中浮游植物含量豐富、冰層的透光度好,溶氧量也很容易過于飽和。
一般認為水體溶氧量超過20毫克/升時,對魚是有害的,應予以控制。
2、pH值
封冰后,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加,水中pH值逐漸降低,水體由弱堿性變?yōu)橹行曰蛉跛嵝?。這種變化對魚類是不利的,一般通過入冬前潑灑石灰水和增強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予以調節(jié)。
3、氨態(tài)氮
氨態(tài)氮一方面是浮游植物的營養(yǎng)源,另一方面其含量過高卻會對魚形成直接危害,同時它又是鯉魚出血性敗血癥的病原體——嗜水氣單胞菌的唯一氮源。
因此氨氮含量過高還會引起出血病的暴發(fā)。一般當其含量在超過0.1毫克/升時對魚不利,超過0.6毫克/升時直接危害魚類生存。水中的氨態(tài)氮主要來源于魚類的排泄活動和底泥的分解。
一般投餌多、產(chǎn)量高、底泥厚的池塘氨氮的產(chǎn)出量大于植物的吸收量,氨氮容易超標,反之新池塘或清淤徹底、產(chǎn)量不高的塘氨氮含量多為微量。